情景再现:遂人氏在遂和凤的带领下,人口和疆域成几何级增长,他们世世代代以龙泉山为基地,在盆底陆地和盆周河谷台地全面扩展,上百支部族都记得他们最原始称谓混沦,都记得他们是遂人氏,都把部族男首领称遂皇,女首领称凤。

    上万年来,他们先后在雍梁大地建立无数部族。西边有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无(啟/月)国、一目国、柔利国、深目国、无肠国、聂耳国、[夸]父国、拘(缨)[瘿]国、跂踵国、司幽国、夏州国、盖余国、季禺国、羽民国、卵民国、盈民国、不死国、共工国;西南有结匈国、不死民黑人国、(岐)[反]舌国、三首国、三身国、女子国、丈夫国、巫咸国、肃慎国,蔿国、中容国、白民国、女和月母国、柏服国、鼬姓国、淑士国、西周国、沃[民]国;西北有匈奴国、开题国、列人国、氐人国、流黄酆氏国、犬封国、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长胫国、有民国、寒荒国;南边有讙头国、厌火国、玄股国、(困)[因]民国、蜮民国、驩头国、寿麻国;东南有三苗国、羽民国、周(焦)饶(侏儒)国、长臂国,小人国、壎民国、张宏国;东边臷国、贯匈国、交胫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鬼国、林氏国、盖国、(射)姑[射]国、少昊国、君子国、嬴土国、季厘国、羲和国;东北有枭阳国、劳民国、貊国、盖山国;北边有北狄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大人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玄股国、毛民国、鉅燕国、黑齿国、白氏国。

    但是,快速增长的人口面对时断时续的间冰期和洪水,经常遭受毁灭性打击。在间冰期,由于气温回升过快,盆周冰山大量的冰雪融化,加上大洪水爆发,让西海和蜀湖水位暴增,盆地陆地集聚缩小,地处低海拔的部族逃无可逃。

    搞清楚了“资阳人”早期群体记忆的昆仑神山及其文化地理位置,就不得不说到走出昆仑后的“资阳人”开创的大河文明。《尔雅》“河出昆仑虚”,这里的河,很大程度是泛指岷山(昆仑三山)向东南流出的河流,主要包括沱江、岷江及其支流,是古蜀文明的两河流域,早期不是指北方的黄河。所以《河图括地象》才会说:“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

    章山(什邡蓥华山)、洛水(沱江)在中华上古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地域。章山是古蜀夏族活动频繁的区域,这一带是夏族兴起发祥之地。《国语.周语》“昔夏之兴焉,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韦昭这有意无意的错,搞乱了历史,也带偏了历代学者。这个融非祝融,乃帝丹朱。(见王宁《融降于崇山新解》)崇山就是章山即蓥华山。

    《山海经》是这样描述岷山的:“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卷.大荒西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这里说的是,夏王朝最后一位王夏桀被商汤追杀到了夏的老巢川西章山,夏桀的军事统领被斩首,残兵畏罪逃到巫山的史实,这也让我们初步明确蜀夏和北方启夏的关系,后面还会说到。当然,《山海经》这段明显是后代所为,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山海经卷.大荒西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huān)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xī)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这段指出了颛顼的另一只后裔苗民居住章山及肉食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应该是川西吗?

    《山海经.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艹/术](zhú)。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这里明确记载岷山之首山女几之山及章山及洛水流域物产情况。

    《山海经》进一步描述章山(钟山)周围的地貌、族群、人物、神祗、物产、生活及争斗情况。“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啟/月)[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手]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古史上记载有两位后稷,一个是柱即神农氏;一个叫弃是中原周王朝的先祖。史记所载后稷是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幼时被抛弃山林中,自幼好种植,“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墙焉,民皆法之”。舜赞其能,“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比史记更早的《诗经》中有记述后稷身世歌颂创造农耕的《周颂》和《大雅》。《山海经》记载后稷葬都广之野,属于高度发达的古蜀农耕文明,说明都广之野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所提到的都是热带或亚热带植物,百草丰茂,绿叶长青,正是四川盆地景象的写照,是人间天堂,后稷由此成为农业守护神。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大荒西经》“有氐人国,人面鱼身,炎帝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是能上下于天”。既然周、氐同出炎帝,周始祖后稷葬在氐国就不足为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