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补充发掘过程,裴文中在《四川资阳人类化石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经过和一般论述》中是这样记载的:
“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人们在资阳黄鳝溪(现为九曲河)挖掘桥基时,发现了許多哺乳动物的化石。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为了配合工程进行而组织一个文物调查征集工作小组,这个小组收藏和保存了这些化石,内中包括一个人类化石的头骨。
资阳黄鳝溪桥基旁发现了化石人类头骨的一件事,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重视,大家都认为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当时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特派裴文中前往调查发掘,并有重庆大学张圣奘教授、任朝凤同学,西南文教部晏学、蔡佑芬,西南地质调查所李伯皋,西南博物院徐鹏章及重庆市文化局何九恩等同志参加了这个工作。
由1951年9月27日开始,在资阳黄鳝溪桥一号桥墩西掘了15x7.1平方米,和桥东掘了13.7x7.3平方米的两个长方形的坑。据张圣奘教授谈,人类化石头骨即发现在一号桥墩与我们所掘的东坑的中间。
至同年10月30日将含化石的小砾石层完全掘完,又掘了一部分不含化石的大砾石层之后,我们结束了工作。一共掘了桥东约480立方米加桥西590立方米总共1070立方米的土石,除了续得一些动植物化石及一骨锥外,沒有得到更多的人类化石”。
时任资阳县《农民报》记者参加过现场参访的周叔勋在后来的《“资阳人”漫谈八题》中写到:这件骨椎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用三棱状骨片制成的;第二,是经人工用粗糙的石器刮削出来的,而不是磨制的;第三骨椎的尖端短而钝;第四,骨椎呈深褐色,与“资阳人”头骨化石颜色相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骨质工具。
骨椎的发现是直接说明“资阳人”制作和使用工具的唯一物证。由于长期使用的结果,骨椎的边缘和椎尖等部位已经被磨光钝化。制作和使用工具,是人和一般哺乳动物的分界线,远古时候的“资阳人”已经知道使用粗糙的石器来刮削制作骨椎等骨质工具,也知道用骨椎来缝制兽皮等做衣服,遮体御寒。
裴文中在《地质、地层、古生物综合观察》小结写到:综合上述对地质地层和古生物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黄鳝溪这个出产化石地点的意见,使我们总的方面没有理由改变在1952年的简报中的结论。但须稍加补充。1.当更新世中期的時候,在成渝铁路黄鳝溪大桥附近,黄鳝溪的河流还很急,在河滩生成了巨大砾石层(第四层)。这时在河岸的南旁,生长着林木,也有沼泽低湿的草地,有犀牛、剑齿象和水鹿生长在这里,它们的遗骸留在河岸旁的堆积物之中。2.到了更新世晚期黄鳝溪河流迂回弯曲,水流离这里远了一些,也渐渐迟缓下来,生成了小砾石和砂的堆积,河岸两旁生活着猛犸象、麂子和人。它们的遗骸和从前在河旁的含骨化石的堆积冲到河滩上,混在小砾石和砂的堆积中,生成了第三层堆积物。3.后来河流迂回得更远了一些,弯曲也更大了,河水的速度也减小了,旧的河滩上生长了树木和水草,在洪水期将树木冲倒,泥砂淤积起来,这样生成了第二层堆积物。4.最后河流迂回得更远了,当地气候也比校干燥了,两岸堆积了一层相当厚的红黄色粘土。5.到了现代,黄鳝溪的河流又迁迥到了这里,但是河水水面较深了,又将这个地方的各层堆积冲蚀成不高的断崖,就是现在我們看到的这样的地形。
“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人们在资阳黄鳝溪(现为九曲河)挖掘桥基时,发现了許多哺乳动物的化石。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为了配合工程进行而组织一个文物调查征集工作小组,这个小组收藏和保存了这些化石,内中包括一个人类化石的头骨。
资阳黄鳝溪桥基旁发现了化石人类头骨的一件事,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重视,大家都认为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当时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特派裴文中前往调查发掘,并有重庆大学张圣奘教授、任朝凤同学,西南文教部晏学、蔡佑芬,西南地质调查所李伯皋,西南博物院徐鹏章及重庆市文化局何九恩等同志参加了这个工作。
由1951年9月27日开始,在资阳黄鳝溪桥一号桥墩西掘了15x7.1平方米,和桥东掘了13.7x7.3平方米的两个长方形的坑。据张圣奘教授谈,人类化石头骨即发现在一号桥墩与我们所掘的东坑的中间。
至同年10月30日将含化石的小砾石层完全掘完,又掘了一部分不含化石的大砾石层之后,我们结束了工作。一共掘了桥东约480立方米加桥西590立方米总共1070立方米的土石,除了续得一些动植物化石及一骨锥外,沒有得到更多的人类化石”。
时任资阳县《农民报》记者参加过现场参访的周叔勋在后来的《“资阳人”漫谈八题》中写到:这件骨椎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用三棱状骨片制成的;第二,是经人工用粗糙的石器刮削出来的,而不是磨制的;第三骨椎的尖端短而钝;第四,骨椎呈深褐色,与“资阳人”头骨化石颜色相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骨质工具。
骨椎的发现是直接说明“资阳人”制作和使用工具的唯一物证。由于长期使用的结果,骨椎的边缘和椎尖等部位已经被磨光钝化。制作和使用工具,是人和一般哺乳动物的分界线,远古时候的“资阳人”已经知道使用粗糙的石器来刮削制作骨椎等骨质工具,也知道用骨椎来缝制兽皮等做衣服,遮体御寒。
裴文中在《地质、地层、古生物综合观察》小结写到:综合上述对地质地层和古生物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黄鳝溪这个出产化石地点的意见,使我们总的方面没有理由改变在1952年的简报中的结论。但须稍加补充。1.当更新世中期的時候,在成渝铁路黄鳝溪大桥附近,黄鳝溪的河流还很急,在河滩生成了巨大砾石层(第四层)。这时在河岸的南旁,生长着林木,也有沼泽低湿的草地,有犀牛、剑齿象和水鹿生长在这里,它们的遗骸留在河岸旁的堆积物之中。2.到了更新世晚期黄鳝溪河流迂回弯曲,水流离这里远了一些,也渐渐迟缓下来,生成了小砾石和砂的堆积,河岸两旁生活着猛犸象、麂子和人。它们的遗骸和从前在河旁的含骨化石的堆积冲到河滩上,混在小砾石和砂的堆积中,生成了第三层堆积物。3.后来河流迂回得更远了一些,弯曲也更大了,河水的速度也减小了,旧的河滩上生长了树木和水草,在洪水期将树木冲倒,泥砂淤积起来,这样生成了第二层堆积物。4.最后河流迂回得更远了,当地气候也比校干燥了,两岸堆积了一层相当厚的红黄色粘土。5.到了现代,黄鳝溪的河流又迁迥到了这里,但是河水水面较深了,又将这个地方的各层堆积冲蚀成不高的断崖,就是现在我們看到的这样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