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有远客,多少会影响状态,又不想断更,所以每章字数会写少一些,但再怎么少,也要保底三k。所以嫌字数少的书友,原谅则个。)

    ~~~~~~~~~~~~~~~~~~~~~~~~~~~~~~~~~~~~

    成立太原军校,是狄烈继扩军与完备训练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军事举措。

    早在组建教导营之初,狄烈就已经意识到,教导营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类军事培训基地。在教导营里,学员们更多学习到的只是军事技能,理论少而实践多,更倾向于成。这是在当时天诛军严重缺乏基层士官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暂行的权宜之计。

    除了狄烈任总教官时的批学员,是修满训练课时结业之外,之后的三、四批学员,都因战事频仍,屡屡提前结业。并且因为战事的需要,而降低了选拔标准,紧急量产了一批虽然勉强合格,却不及批学员精锐的士官,这其中就包括了猎兵。

    如今拥有太原及河东广袤之地,人口多、粮食足、兵甲精、钱物丰……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战略缓冲广阔而坚实有力的后方基地,以及相对充裕的时间。是时候结束教导营的历史使命,成立真正的军事学校了。

    说到办军校,狄烈还是有一些章程可借鉴的,毕竟他本人就曾在军事院校学习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就一定能办出一个堪比现代军校的典范来。学习与办学是两码事,就如同每年有那么多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却并不表明这些学生就有办一个学校的学识与能力。

    当然,在这八百年前的宋末。也没必要办一个类现代的军校,只要仿造这个时期的各个书院,建一个纯军事院校就行了。

    北宋时期,正是院学兴盛之时,当时在全国各地已经建有许多书院。著名的有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等等。不过这些书院都是谈玄讲儒、纵论天下。却绝不会涉及兵事武学。

    而说到武学,朝廷的国子监里倒是有武学这一项,但武学生学习的都是兵法、行营、布阵、演武的为将之术,很多东西在真正的战场上其实都不实用。尤其是没有培养基层的军佐,使得一场战争的胜负太多维系在将领身上,将领心怯、犹豫、动摇。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军队的惨败。而一败就是溃不成军,自相践踏,难以收拢——这种溃败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的直接杀伤。而这都是宋军中垂直指挥只到营指挥使这一级,再往下的都、队、什都缺乏指挥能动性所造成的恶果。

    狄烈一直很注重对基层士官的培养,也一直很有成效。他一向认为。在一支军队里,基层士官的水准越高,这支军队就越有战斗力;一支真正的强军,不应该、也不可能只由一名或数名勇将、或战将、或猛将来挑大梁;将一盘散沙的军队,编织成一张扯不破、撕不烂的天罗地网的节点,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伍长、什长、队正……

    狄烈此前以教导营为熔炉,批量铸造了不少基层精英,但还不够,天诛军展迅,一再扩军。士官永远比士兵缺乏。要大规模培养,一个教导营显然是不能胜任的,必须有一个军校来承接这个使命。

    当然,狄烈建立军校不仅仅只从军事角度出,还有更重要的政治目的。但凡有点军史知识的现代人都知道。蒋校长是如何崛起的。军校,既是军事资本,更是政治资本,可以使一个上位者,在长期不接触一线部队的情况下,牢牢掌控这支军队。并能将触角,延伸到军队的各个层面。当一支军队中所有高、中、低级将官,全是主帅的学生时,这个主帅,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与精神领袖。

    嗯,总教官这个称号已用得太久,该升格为校长了。

    狄烈打算将军校划分为高级班与初级班两类,初级班主要接收什长、队副、队正、副都头、虞侯、都头的培训;而高级班则针对副指挥使以上的中、高级将领的再回炉培训。

    军校的校址狄烈也早看好了,就在晋阳城的故址上。这里还有当初天诛军围太原时留下的各种建筑群,包括那个按十比一比例复制的太原攻略模型。这样一来,不光有了校舍、场地,甚至连训练模型都有了,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只要将校舍所需的场地面积一圈,然后再扩建一下,整理出靶场、骑射场、操练场,就可以正式挂牌开学了。

    狄烈近段时间就在忙这军校之事。银州那边不时有军报传来,谈判倒是很顺利,夏国基本同意了天诛军提出的各项条款。那四千多名俘虏,除了近千正兵夏国花巨资赎买回之外,其余三千辅兵役夫,夏国方面并不愿付高昂赎买钱赎回。意思就是,这三千人要杀要剐,或是当奴隶,你看着办。唯独例外的是,辅兵中的匠人及质子军与铁鹞子军的负赡兵,夏国愿高价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