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晋室南渡,带走的不仅仅是北方的世家豪门,还有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耕器械,这让江南的农耕骤然从刀耕火种变成了华夏农耕最先进的地方。

    而相反,北方的农耕文化却因为连年的战乱而受到重创,一直到现在方才逐渐恢复元气,但是在农耕技术上,南方已经呈现出领先的势头,毕竟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农耕上本身就缺少管理的经验。

    宇文宪在失去了关中和中原这两个主要的农耕土地之后,想要维持足够的粮食数量,那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粮食生产效率。

    滑稽的是,李荩忱有足够的技术,但是却并没有足够多的人,这就让南方产出的粮食数量终究没有办法和北方相比,因此李荩忱也寄希望于双方的互市,以求能够弥补现在大汉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压力。

    当然粮食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北方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器械,尤其是作战用的器械。随着火药的诞生,大汉已经开始逐渐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的武器研发上,之前研制的那些弓弩和投石机实际上都已经不再算是先进的设备,因此并不是不可以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卖出去赚取外快。

    而对于李荩忱来说,现在想要真正和杨坚抗衡,还是需要大量战马的,可是西北落在李荩忱的手中时间终究不是很长,李荩忱还很难通过西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马匹。

    骑兵从来都不是好培育的兵种,在获得足够的战马之后,还有选拔人手、进行各式各样的训练,方才能够把一个普通的步卒训练成合格的马上战士。在这上面农耕民族有着天然的劣势,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他们本来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自然也就不需要额外的训练。

    一个合格骑兵的形成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现在李荩忱不可能再等着西北马场输送过来足够多的战马,这样再等到骑兵训练好,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李荩忱也必须要尽量从宇文宪这里获得更多的战马。

    实际上这一次杨坚和宇文宪北上驱赶突厥人,实际上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以求能够占有更多北方马场,尤其是对于麾下有庞大数量鲜卑骑兵的宇文宪来说,有马场自然才能保证这一支骑兵的延续,否则只要战马都没有了来源,那么就算是有再多的骑兵又有什么用?

    这一次互市显然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而对于已经分割和对立了数百年的两淮来说,这也是一个化冰的机会。

    当然了,早就已经摩拳擦掌的南方商贾,也都指望着能够通过这一次抓紧冲入更为广阔的北方市场,要知道当南方已经开始建立起完整的钱庄体系的时候,官府对于商贸的监管和参与的程度都在飞快上涨,这就意味着留给这些商贾获得暴利、甚至谋取更多利益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没有人比完全熟悉后世金融运转方式的李荩忱更能够掌握商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南方,商贾们发现自己至始至终都只能在李荩忱已经制定的几乎天衣无缝的规矩之中来回腾挪,

    再也不可能和之前那样寻求一夜暴富的机会。

    而北方则不同,现在北方在商业上几乎还处于最原始的各自为政的阶段,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片空白,这些商贾们冲入北方市场,自然也就不会再受到大汉律法的约束。

    不过大家也都清楚,李荩忱就是打算把商贾们当枪使,通过他们先占领北周的基层市场,也就等于占领北周百姓的生活。当北周百姓已经习惯于使用南方的物品、和价格公道的南方商贾进行交易的时候,北方商贾自然也就会受到打击和吞并,而失去了基层百姓的支持、那些和商贾有不可分割联系的大小世家又都受到打击,那北周朝廷的统治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虚弱。

    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序而且就连李荩忱自己都不知道结果的过程,这些商贾会把事情弄成什么样子实际上李荩忱自己都不确定,但是至少对于大汉没有什么坏处。

    通商就是条约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剩下的还有双方互派使者,互送岁供等等,实际上都是把双方摆在了平等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