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苗岳来的赫连公子,还有那位耳聋的小乞丐....(1/5)
四季悄悄一换,又是整年过去,在最后的三百多日里,路殊第一次打败了与唐师兄;第一次在知行塔里贴上自己的一篇见解批注;第一次收到李易盛当着所有师兄的面,对她流畅刀法的夸奖;更是第一次在对阵中,将师父手中的剑击落。
李易盛是左手执剑,攻击起来和他人招式不同,剑锋方向有异,路殊跟他打得最多,渐渐了解师父的出剑习惯,还跟他开玩笑说,若是日后每次对决,都能遇到左手持兵器的敌手,那便好了,她肯定能稳占上风。
而李易盛则是不置可否,说她只是学的刻苦,招式灵活,不可骄矜自满,日后遇见高手吃了亏,才能长记性。
路殊放肆地站在竹林里哈哈大笑,搞得师兄们一头雾水。
可随着回京之期将近,她却是笑不出来了。
与冉师姐几个月前学成下山,如期成了亲,现下过得很好。路殊一个人住在房里,常常半夜也要想师姐。近日来已收到家中寄来的信,确认好了回京安排,她更是涌上万分舍不得的情绪,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往常不觉得在阁里的日子过的这样快,反倒是到了一天天倒数的时候,才察觉事情是这样多,课业是这样重,墨迹晕染在纸上的痕迹是那样转瞬即逝,离开师父和师兄师姐更是这般让她难过。
她想写封信回家给祖父爹娘,说舍不得先生,想要多呆几日再回。路殊不曾给家人甚至赵祚提过她是和谁学了刀,是谁教她念了书认了字,在她将要离开这年,才知晓李易盛不愿所教弟子在外提他大名,只想低调隐退,不愿计较名利得失,尽管路殊知道师父因为十四年前流匪那桩旧事,对官府朝廷心有不满,但他却从未阻止过门下弟子入朝为官,问过缘由,李易盛只说,他是他,年轻人是年轻人,各人各自抱负追求,他本人无权多加管束,若是他教出的学子,能为中原保障百年一代的平安,也不失是件好事。
可这封信怎么也写不出来,京城有亲人等她,有赵祚等她,自己就算真能多呆几个月,可终究隔靴搔痒,将来仍然要走,解决不了她的问题。
路殊临走那天,是四月末。她像往常一样,清晨去给李易盛端了早饭,送进澧兰阁,跟着师兄们绕着竹林跑了步,跟师父切磋了半个时辰,又自己照着师父给她画的刀谱认真练了一个上午。中途喝水歇息时,拿起那本谱翻了翻,其中有几页复杂的动作她总是练不会,纸页已经被翻烂的不成样子,整本册子的边边角角也变了颜色,微微翻起卷来,她看着师父给她画的东西,批注的要领,还有每年过年她不回家留在山上,除夕跟着同样不回家的师兄师姐们、师父和诸位先生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光景,头一回真切体会到不舍的苦涩滋味,眼泪啪啪的往下砸。
这貌似还是生平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哭鼻子。
李易盛看她坐台阶上发呆,让她进阁楼一趟,路殊胡乱抹了把眼泪跟进去,见他从腰带上解下一把弯弯短匕,递给了自己。
路殊接过来拿在手里打量:“师父,这是什么?”
“这是把我随身多年的匕首,锋利耐用,你贴身带着,日后做个保护。”
路殊又想起李易盛送她指期的那天夜里,自己还那样激动,而现下再过一个时辰便得离开,顿觉喉咙发紧,愈发舍不得师父,跪下重重向他磕了三个头,想哭又不敢哭,怕挨骂,半晌才哑着嗓子开口:“我舍不得师父,但奈何一定要走,愿师父日后身体康健,诸事顺心,小殊一定经常回来看您。”
眼泪还是忍不住,砸在她双手捧着的那只小匕首上,低头用衣袖擦一擦,想起李易盛上课让她发表见解,让她背书,在她偷懒之时毫不留情地训斥她,在她自我怀疑妄自菲薄之时耐心地开解她,更是送了她指期和这把匕首,从未因为她头脑反应慢,或是动作身法做不好而否定她。
师父只是人凶了点,不爱夸奖人,其实路殊知道,李易盛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们每一个,无时无刻都盼着他们平安顺遂。
“好了,以后随时回来,我们都在这里,又跑不了,哭什么,站起来!”
李易盛是左手执剑,攻击起来和他人招式不同,剑锋方向有异,路殊跟他打得最多,渐渐了解师父的出剑习惯,还跟他开玩笑说,若是日后每次对决,都能遇到左手持兵器的敌手,那便好了,她肯定能稳占上风。
而李易盛则是不置可否,说她只是学的刻苦,招式灵活,不可骄矜自满,日后遇见高手吃了亏,才能长记性。
路殊放肆地站在竹林里哈哈大笑,搞得师兄们一头雾水。
可随着回京之期将近,她却是笑不出来了。
与冉师姐几个月前学成下山,如期成了亲,现下过得很好。路殊一个人住在房里,常常半夜也要想师姐。近日来已收到家中寄来的信,确认好了回京安排,她更是涌上万分舍不得的情绪,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往常不觉得在阁里的日子过的这样快,反倒是到了一天天倒数的时候,才察觉事情是这样多,课业是这样重,墨迹晕染在纸上的痕迹是那样转瞬即逝,离开师父和师兄师姐更是这般让她难过。
她想写封信回家给祖父爹娘,说舍不得先生,想要多呆几日再回。路殊不曾给家人甚至赵祚提过她是和谁学了刀,是谁教她念了书认了字,在她将要离开这年,才知晓李易盛不愿所教弟子在外提他大名,只想低调隐退,不愿计较名利得失,尽管路殊知道师父因为十四年前流匪那桩旧事,对官府朝廷心有不满,但他却从未阻止过门下弟子入朝为官,问过缘由,李易盛只说,他是他,年轻人是年轻人,各人各自抱负追求,他本人无权多加管束,若是他教出的学子,能为中原保障百年一代的平安,也不失是件好事。
可这封信怎么也写不出来,京城有亲人等她,有赵祚等她,自己就算真能多呆几个月,可终究隔靴搔痒,将来仍然要走,解决不了她的问题。
路殊临走那天,是四月末。她像往常一样,清晨去给李易盛端了早饭,送进澧兰阁,跟着师兄们绕着竹林跑了步,跟师父切磋了半个时辰,又自己照着师父给她画的刀谱认真练了一个上午。中途喝水歇息时,拿起那本谱翻了翻,其中有几页复杂的动作她总是练不会,纸页已经被翻烂的不成样子,整本册子的边边角角也变了颜色,微微翻起卷来,她看着师父给她画的东西,批注的要领,还有每年过年她不回家留在山上,除夕跟着同样不回家的师兄师姐们、师父和诸位先生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光景,头一回真切体会到不舍的苦涩滋味,眼泪啪啪的往下砸。
这貌似还是生平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哭鼻子。
李易盛看她坐台阶上发呆,让她进阁楼一趟,路殊胡乱抹了把眼泪跟进去,见他从腰带上解下一把弯弯短匕,递给了自己。
路殊接过来拿在手里打量:“师父,这是什么?”
“这是把我随身多年的匕首,锋利耐用,你贴身带着,日后做个保护。”
路殊又想起李易盛送她指期的那天夜里,自己还那样激动,而现下再过一个时辰便得离开,顿觉喉咙发紧,愈发舍不得师父,跪下重重向他磕了三个头,想哭又不敢哭,怕挨骂,半晌才哑着嗓子开口:“我舍不得师父,但奈何一定要走,愿师父日后身体康健,诸事顺心,小殊一定经常回来看您。”
眼泪还是忍不住,砸在她双手捧着的那只小匕首上,低头用衣袖擦一擦,想起李易盛上课让她发表见解,让她背书,在她偷懒之时毫不留情地训斥她,在她自我怀疑妄自菲薄之时耐心地开解她,更是送了她指期和这把匕首,从未因为她头脑反应慢,或是动作身法做不好而否定她。
师父只是人凶了点,不爱夸奖人,其实路殊知道,李易盛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们每一个,无时无刻都盼着他们平安顺遂。
“好了,以后随时回来,我们都在这里,又跑不了,哭什么,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