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朱元璋一领明h冠服的身影自奉天殿消失不见,而那得意的笑声还余音绕梁,朝臣们躬身退出朝殿後不由自主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方才的那一幕委实太过玄幻,以至於现在脱离了朱元璋那咄咄b人的视线之後,终於有机会将埋藏在心里的话悄悄向好友诉说。

    “陛下此举,怕是要为这位大皇子入朝造势啊!”

    宋濂早已收起朝堂上那副敏而好学的模样,面对围拢在他身前的几位老臣,仰望着有些昏沉的天空喟然叹道。

    以工代赈不是什麽新鲜事,但也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想到的办法。

    更何况,那是将过去以工代赈的所有实例中疏漏的地方全都补全了一遍的策论。

    其中某些想法,便是他这个博览群书的老儒都难以思及,遑论一个尚未及冠的孺子。

    是以宋濂猜测,这周密的策论必然是朱元璋亲手Pa0制。

    而以那位急於摆脱士林对他陈旧印象的心思,若非为了给那位大皇子铺路,如何肯放弃这等揽尽士庶人心的机会。

    这样的做法宋濂显然不愿苟同,一声叹息中多少带着些不甘和忧虑。而站在他身旁的礼部尚书詹同却摇摇头,右手轻抚白须,嘴角带着一g浅笑:

    “陛下确有让大皇子入朝的心思,不过景濂却是关心则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听詹同这麽一说,不仅是宋濂,便是周围其他人都不由得有些好奇。

    宋濂担心什麽,他们心知肚明,事实上这也是他们担心的问题。所以如今詹同居然说这是好事,不少人不由自主停下脚步,等候这位天官跟他们说个分晓。

    见这麽多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自己身上,詹同并没有给与明确的答案,只是径自捋着长须,乐呵呵地回头看着奉天殿那硕大的匾额,悠悠Y诵:

    “臣闻子之职莫大於礼,礼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站在这里的没人会不知道这是《资治通监》的开篇,但只有少数人才懂詹同的意思。

    这些年,朱元璋不断用礼和制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