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唐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上官仪,自幼随父亲上官弘迁居江都,上官弘在江都之变中遇害,上官仪因藏匿得以幸免,为求避祸,自行披剃为僧,他研习佛典,精通《三论》,而且涉猎经史,善做文章。贞观年间,上官仪得到扬州大都督杨恭仁的器重,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常命上官仪起草诏谕,还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宰相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修成《晋书》,上官仪因曾参与《晋书》修撰工作,被改授为起居郎。
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又升任秘书少监,唐高宗立五子李弘为皇太子,后任命上官仪为太子中舍人。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当时,唐高宗常被武则天压制,对她已有不满,意欲将她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商议,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向高宗申诉辩解,高宗又不忍废后,因怕武后怨怒,便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同事奉过李忠,因此遭到诬陷。不久,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李忠被赐死于贬所。左威卫大将军、太子左卫率、郜国公郭广敬因为平时跟上官仪交好,也被贬官外放为隰州刺史,不久即病逝,右相刘祥道罢知政事,改任司礼太常伯,唐高宗从此大权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她生性聪颖,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唐中宗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上官仪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他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上官仪,自幼随父亲上官弘迁居江都,上官弘在江都之变中遇害,上官仪因藏匿得以幸免,为求避祸,自行披剃为僧,他研习佛典,精通《三论》,而且涉猎经史,善做文章。贞观年间,上官仪得到扬州大都督杨恭仁的器重,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常命上官仪起草诏谕,还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宰相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修成《晋书》,上官仪因曾参与《晋书》修撰工作,被改授为起居郎。
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又升任秘书少监,唐高宗立五子李弘为皇太子,后任命上官仪为太子中舍人。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当时,唐高宗常被武则天压制,对她已有不满,意欲将她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商议,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向高宗申诉辩解,高宗又不忍废后,因怕武后怨怒,便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同事奉过李忠,因此遭到诬陷。不久,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李忠被赐死于贬所。左威卫大将军、太子左卫率、郜国公郭广敬因为平时跟上官仪交好,也被贬官外放为隰州刺史,不久即病逝,右相刘祥道罢知政事,改任司礼太常伯,唐高宗从此大权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她生性聪颖,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唐中宗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上官仪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他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