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月开始、沈阳和辽东成为了朝野上下所有工作的重心。所有资源向沈阳城集中,是上到皇帝下到各地官员都有数的共识。这次一定要在沈阳城长治久安,将整个天下最不稳定的因素牢牢的挡在沈阳以东。在官员们看来,所谓的腹内之乱与辽东之乱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能将满清钉在老巢之内,天下就离彻底太平为期不远了。调干吏赴辽东,绝对是最有必要推进的事。
“复礼、想必你也听了一些风声,朝中老人确有将你推举为顺天府尹之行,然而陛下并没有首肯,而是觉得你去辽东任巡抚更为合适。此事老夫要给你将利害说清楚,不然恐你心中对朝廷生出怨言。让你去辽东,正是陛下爱才之举。你应该能看出来了,近些年陛下首重疆臣,而辽东正是大有所为之时,远比待在繁华的京城更能显材。尽管与能入阁职的顺天府尹相比,辽东巡抚确实是差了不少,但行稳方能致远。此时将你骤然拔为阁臣,对朝廷来说是打乱了正在实行的选官之道,对你来说也未尝好事,将步子踏的稳一些才是正道。”
刘理顺赴辽东任职经过天津时,吴甡专门传了手谕,让他进京一趟与其面谈一二。老周临退的时候力荐刘理顺的事,肯定会传到刘理顺的耳朵里。吴甡自然很有必要叫他过来,当面将事情讲清楚。不然、老周是做了好人,他这个现任不就成了恶人?若是别的人,吴甡大可不必在意,可刘理顺不一样,作为大明中生代官员的中坚力量,未来说不准就要接老吴的班了,要是让这样的人心里有小九九,可不是啥好事。
“相爷明鉴,复礼知道陛下和朝廷的深意。此去辽东,正合个复礼的意。学得安民策,无地施展岂不是人生憾事?辽东归鞑虏之手日久,民生凋零,正是匡扶正道之时,复礼若是能有所作为,青史留名都有可能,怎会心生怨言哪?”
“善、复礼有此心,老夫就不担忧了。现在的辽东总督延之是经年老吏,治民、治疆的经验非常丰富,你与他搭班子之时,一定要习得他的不少好经验,这对你以后为政大有好处。”
吴甡最后说这话的意思,主要是怕刘理顺心气太高到了辽东之后不把朱大典当回事!所以提点他,人家朱大典无论是身份还是资历,都比你小子要高一截,你去了可要搞好团结,不要各唱各的调,弄出个督抚不合来。要是别人的话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朱大典混了多少年官场,再把一个小年轻拿捏不住,哪他就愧对干吏的称号了。刘理顺的情况不同,这小子状元出身不算,还做过皇帝的首席大秘,是传说中的要才有才要关系有关系,整出点幺蛾子不是不可能。
“学生知道巡抚的职责,定会为总督大人将份内之事分担好的。”
“陛下对恢复辽东民生和经济尤为重视,你在胶东时也有抓这方面事务的经验,到辽东后这些事是你的主责所在,所以对如何恢复辽东的民生和经济你的现在就要开始琢磨了。眼下延之那边也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赴任后你得先搞清楚延之在这方面的思路,然后结合你的想法,向朝廷报一个总体的执行纲要,如此内阁也好心中有数。”
“相爷,眼下辽东别的都还好说,唯独缺人这块,是一大要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到底是怎么一个思路,还请示下。”
“以老夫的本意,其实是要从北直和山东强制移二十万户人丁去辽东实边的。但是陛下不同意,陛下觉得还是要以百姓自发移民为前提。眼下来说,就只能靠安民署收纳的难民为主了。”
“靠安民署收纳的难民?哪一年至多也就往辽东移过去十来二十万人丁的样子啊。沈阳城人户现在最多也就一万多,哪怕是将这些人全放到沈阳,都未必够,更何况辽东其它的府也缺人,照这个样子,三五年时间都未必将辽东的人户充实了。”
“这些情况陛下和朝中诸臣都知道,最近这段时间正在讨论可行的办法!你这边也琢磨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百姓自己主动去辽东实边?完了上奏章过来,若是确实可行,朝廷一定会采纳的。”
能有啥好办法?故土难离、现在能移民的省份土地完全够用,不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想要人主动迁移到辽东,想什么哪?
启程去沈阳的时候,刘理顺愁容满面,皇帝这不是妇人之仁吗?不用强制移民的手段,辽东如何能快速充实?辽东不实,边乱就无法根治,大明在辽东的存在只会浮与表面而不算站稳脚跟,这不是难为他们这些疆臣吗?
用什么办法在不用强制移民手段的情况下,让辽东有足够人口流入?这事最近几天可将朱由检给困扰坏了。苦思几天以后,他还真就琢磨出了个馊办法。
平常的百姓,不能用强制手段,那么不平常的百姓哪?比如做奸犯科的人及家眷,对这些人用强制手段,朱由检没任何心理顾虑。听人说、尽管大明新风运动刚过去没多久,但京城由于经济的极速发展,街面上乱七八糟的人又多了起来。
看来是需要在大明的主要城市再来一轮严打了,将这帮不干正事的人发配到沈阳去,可以算是废物利用一举两得。
“复礼、想必你也听了一些风声,朝中老人确有将你推举为顺天府尹之行,然而陛下并没有首肯,而是觉得你去辽东任巡抚更为合适。此事老夫要给你将利害说清楚,不然恐你心中对朝廷生出怨言。让你去辽东,正是陛下爱才之举。你应该能看出来了,近些年陛下首重疆臣,而辽东正是大有所为之时,远比待在繁华的京城更能显材。尽管与能入阁职的顺天府尹相比,辽东巡抚确实是差了不少,但行稳方能致远。此时将你骤然拔为阁臣,对朝廷来说是打乱了正在实行的选官之道,对你来说也未尝好事,将步子踏的稳一些才是正道。”
刘理顺赴辽东任职经过天津时,吴甡专门传了手谕,让他进京一趟与其面谈一二。老周临退的时候力荐刘理顺的事,肯定会传到刘理顺的耳朵里。吴甡自然很有必要叫他过来,当面将事情讲清楚。不然、老周是做了好人,他这个现任不就成了恶人?若是别的人,吴甡大可不必在意,可刘理顺不一样,作为大明中生代官员的中坚力量,未来说不准就要接老吴的班了,要是让这样的人心里有小九九,可不是啥好事。
“相爷明鉴,复礼知道陛下和朝廷的深意。此去辽东,正合个复礼的意。学得安民策,无地施展岂不是人生憾事?辽东归鞑虏之手日久,民生凋零,正是匡扶正道之时,复礼若是能有所作为,青史留名都有可能,怎会心生怨言哪?”
“善、复礼有此心,老夫就不担忧了。现在的辽东总督延之是经年老吏,治民、治疆的经验非常丰富,你与他搭班子之时,一定要习得他的不少好经验,这对你以后为政大有好处。”
吴甡最后说这话的意思,主要是怕刘理顺心气太高到了辽东之后不把朱大典当回事!所以提点他,人家朱大典无论是身份还是资历,都比你小子要高一截,你去了可要搞好团结,不要各唱各的调,弄出个督抚不合来。要是别人的话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朱大典混了多少年官场,再把一个小年轻拿捏不住,哪他就愧对干吏的称号了。刘理顺的情况不同,这小子状元出身不算,还做过皇帝的首席大秘,是传说中的要才有才要关系有关系,整出点幺蛾子不是不可能。
“学生知道巡抚的职责,定会为总督大人将份内之事分担好的。”
“陛下对恢复辽东民生和经济尤为重视,你在胶东时也有抓这方面事务的经验,到辽东后这些事是你的主责所在,所以对如何恢复辽东的民生和经济你的现在就要开始琢磨了。眼下延之那边也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赴任后你得先搞清楚延之在这方面的思路,然后结合你的想法,向朝廷报一个总体的执行纲要,如此内阁也好心中有数。”
“相爷,眼下辽东别的都还好说,唯独缺人这块,是一大要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到底是怎么一个思路,还请示下。”
“以老夫的本意,其实是要从北直和山东强制移二十万户人丁去辽东实边的。但是陛下不同意,陛下觉得还是要以百姓自发移民为前提。眼下来说,就只能靠安民署收纳的难民为主了。”
“靠安民署收纳的难民?哪一年至多也就往辽东移过去十来二十万人丁的样子啊。沈阳城人户现在最多也就一万多,哪怕是将这些人全放到沈阳,都未必够,更何况辽东其它的府也缺人,照这个样子,三五年时间都未必将辽东的人户充实了。”
“这些情况陛下和朝中诸臣都知道,最近这段时间正在讨论可行的办法!你这边也琢磨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百姓自己主动去辽东实边?完了上奏章过来,若是确实可行,朝廷一定会采纳的。”
能有啥好办法?故土难离、现在能移民的省份土地完全够用,不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想要人主动迁移到辽东,想什么哪?
启程去沈阳的时候,刘理顺愁容满面,皇帝这不是妇人之仁吗?不用强制移民的手段,辽东如何能快速充实?辽东不实,边乱就无法根治,大明在辽东的存在只会浮与表面而不算站稳脚跟,这不是难为他们这些疆臣吗?
用什么办法在不用强制移民手段的情况下,让辽东有足够人口流入?这事最近几天可将朱由检给困扰坏了。苦思几天以后,他还真就琢磨出了个馊办法。
平常的百姓,不能用强制手段,那么不平常的百姓哪?比如做奸犯科的人及家眷,对这些人用强制手段,朱由检没任何心理顾虑。听人说、尽管大明新风运动刚过去没多久,但京城由于经济的极速发展,街面上乱七八糟的人又多了起来。
看来是需要在大明的主要城市再来一轮严打了,将这帮不干正事的人发配到沈阳去,可以算是废物利用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