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东林六君子桉和许显纯桉是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事,现下松江府最重要的不是这事,而是让数万失业纺织工人能有饭吃。
“松江府本身是靠棉纺立足的,但由于原料产地的萎靡至少一年内是没法恢复生机的。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朝廷与南京对峙的事都会影响松江棉纺产业,也就是说一时半会让松江棉纺产业重振规模难度颇大。但松江数万产业工人要吃饭,他们是手停嘴停等不得。朕的想法是要适时的引导松江进行产业转型,要让松江纺织产业没有规模效益时也能创造足够附加值,最好借这个机会让松江的产业多元化、增强竞争力。”
朱由检给大臣们白话了半天,他们听的是云里雾里的!直到皇帝说出具体举措的时候,他们才大致明白这些白话的意思。
一年内给松江府拨过去五百台缝纫机,并向松江市场定购十万套军服。指射了军服订单的产业主,可以免费租借缝纫机进行生产。与此同时、在松江城建一个缝纫机厂、一个纺织机械厂以及一个钟表厂。
他的想法是通过这么一套组合政策,让松江府形成纺织产业、成衣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从而奠定松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目前来说、松江原有的纺织产业生产方式已经落后,在性价比和竞争力上明显有些拉垮了。但它的基础还在,供应正在兴起的成衣产业的产能还是没问题的。抛开缝纫机本身的成本,在朱由检持续关注一年多时间后,缝纫机的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用缝纫机做成衣的效率将比原来纯手工的生产效率高出数倍。这么一来、用缝纫机做成衣的利润会相当客观,卖成衣肯定比卖布利润空间大。利润空间变大之后,会倒逼着松江原来的纺织产业提高产能,从而改变之前的颓势。
在松江发展成衣产业和在北京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用的是大工厂思维,而在松江朱由检的想法是用家庭作坊的方式来推进。大工厂只能生产官服、军服这种大批量使用的服装,做民用服装有些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民用市场,百姓们喜欢的款式、种类、颜色实在是太多了,像后世哪样一下子做数十万件,还真难卖出去。
三五台缝纫机,不到十个员工,一年各种款式的衣服做个几千件,正好是符合目前成衣市场形态的供应方式,小作坊的灵活性、以及对趋势的敏感性正是现下需要的。
小作坊成衣产业的兴起,又能带动缝纫机制造产业的发展。到现在为止,除了朱由检强制安排的那批定单外,北京的缝纫机厂还没在民间市场卖出去一台哪。京城供销社里摆的几台样品,有人看没人要,就像装饰品一样。看过的人都觉得这玩意神奇,但自己买了没用。近三百两银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花这么多钱,弄个做衣服的机子不是有病吗?让自家女人辛苦一点,做一身衣服不香吗?买个这、难道还要开衣服厂不成?
京城是有些成衣铺子的,但他们做的都是大户人家的生意,觉得还是用手工缝制更靠谱一些。那么贵的料子,放到这玩意上弄坏了可咋办?再说、一台缝纫机三百两银元,都够雇十来个裁缝一年的搅用了、太不划算!
打不开销量、缝纫机的制造工艺便提高缓慢,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造价太高又会导致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总之就是一个死循环。按朱由检的估算,如果缝纫机的绝大多数零部件能将铜换成铁,售价降到三五十两银元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没有应用环境的推动,想完成工艺迭代就很难。希望在松江府推行的免费租借办法,能够打开一点应用市场,从而让缝纫机产业进入正循环。
同样是精工制造,钟表产业的市场倒是成熟不少。宫里办的钟表厂,现在做的钟基本上都能卖出去,只不过产量不高,一年能产百十来台。南直那边是有些巧匠的,将他们吸引到松江、办一个大型钟表厂,既能完善松江府的机械制造工业,还能提高大明的精工产业,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纺织机械厂则是为了方便松江棉纺产业升级!在松江建这三个厂子,也符合生产靠近市场的原则,从而反向促进生产工艺提高。
解决松江府现下最急迫的就业问题,除了以上的产业发展措施外,还要推出基建工程。基建才是迅速解决就业的不二法宝,松江府的基建搞什么?当然是建港口了,甚至都可以考虑在松江再建一个大型船厂。
不过在松江建船厂,有个大的制约因素!船木供应渠道有些问题!今年、由于和满清通了商,天津船厂终于是能放开手脚建船了。新建的登州船厂,现在用的木材也是从辽河口拉来的。不知道将木头拉到松江,可不可行?
明清原木贸易解决了大明的急切问题,对满清来说似乎也是受益无穷。卖了半年多的木头,满清换走了价值一百五十万两的商品,让多尔衮基本上摆脱了财政危机。
看着源源不断送到沉阳城的好东西,以及越开越大的官方商社。多尔衮开心的要死!最近这些天那帮喂不熟的货,总算是没再找他麻烦了。洪承畴果然是大才,你看看人家的出的这几个主意!通商、印钱、开官社,一下子让咱大清变成了富人,库房里堆得银子多的都快装不下了,而且还是只进不出,咱大清什么时候这么富过?
洪承畴是大才?范文程对此有不同意见。明明通商的事,自己是出力最多的!为何现在摄政王却更宠信洪老狗了?真是会干事的人,永远比不上会说话的人。
“松江府本身是靠棉纺立足的,但由于原料产地的萎靡至少一年内是没法恢复生机的。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朝廷与南京对峙的事都会影响松江棉纺产业,也就是说一时半会让松江棉纺产业重振规模难度颇大。但松江数万产业工人要吃饭,他们是手停嘴停等不得。朕的想法是要适时的引导松江进行产业转型,要让松江纺织产业没有规模效益时也能创造足够附加值,最好借这个机会让松江的产业多元化、增强竞争力。”
朱由检给大臣们白话了半天,他们听的是云里雾里的!直到皇帝说出具体举措的时候,他们才大致明白这些白话的意思。
一年内给松江府拨过去五百台缝纫机,并向松江市场定购十万套军服。指射了军服订单的产业主,可以免费租借缝纫机进行生产。与此同时、在松江城建一个缝纫机厂、一个纺织机械厂以及一个钟表厂。
他的想法是通过这么一套组合政策,让松江府形成纺织产业、成衣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从而奠定松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目前来说、松江原有的纺织产业生产方式已经落后,在性价比和竞争力上明显有些拉垮了。但它的基础还在,供应正在兴起的成衣产业的产能还是没问题的。抛开缝纫机本身的成本,在朱由检持续关注一年多时间后,缝纫机的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用缝纫机做成衣的效率将比原来纯手工的生产效率高出数倍。这么一来、用缝纫机做成衣的利润会相当客观,卖成衣肯定比卖布利润空间大。利润空间变大之后,会倒逼着松江原来的纺织产业提高产能,从而改变之前的颓势。
在松江发展成衣产业和在北京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用的是大工厂思维,而在松江朱由检的想法是用家庭作坊的方式来推进。大工厂只能生产官服、军服这种大批量使用的服装,做民用服装有些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民用市场,百姓们喜欢的款式、种类、颜色实在是太多了,像后世哪样一下子做数十万件,还真难卖出去。
三五台缝纫机,不到十个员工,一年各种款式的衣服做个几千件,正好是符合目前成衣市场形态的供应方式,小作坊的灵活性、以及对趋势的敏感性正是现下需要的。
小作坊成衣产业的兴起,又能带动缝纫机制造产业的发展。到现在为止,除了朱由检强制安排的那批定单外,北京的缝纫机厂还没在民间市场卖出去一台哪。京城供销社里摆的几台样品,有人看没人要,就像装饰品一样。看过的人都觉得这玩意神奇,但自己买了没用。近三百两银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花这么多钱,弄个做衣服的机子不是有病吗?让自家女人辛苦一点,做一身衣服不香吗?买个这、难道还要开衣服厂不成?
京城是有些成衣铺子的,但他们做的都是大户人家的生意,觉得还是用手工缝制更靠谱一些。那么贵的料子,放到这玩意上弄坏了可咋办?再说、一台缝纫机三百两银元,都够雇十来个裁缝一年的搅用了、太不划算!
打不开销量、缝纫机的制造工艺便提高缓慢,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造价太高又会导致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总之就是一个死循环。按朱由检的估算,如果缝纫机的绝大多数零部件能将铜换成铁,售价降到三五十两银元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没有应用环境的推动,想完成工艺迭代就很难。希望在松江府推行的免费租借办法,能够打开一点应用市场,从而让缝纫机产业进入正循环。
同样是精工制造,钟表产业的市场倒是成熟不少。宫里办的钟表厂,现在做的钟基本上都能卖出去,只不过产量不高,一年能产百十来台。南直那边是有些巧匠的,将他们吸引到松江、办一个大型钟表厂,既能完善松江府的机械制造工业,还能提高大明的精工产业,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纺织机械厂则是为了方便松江棉纺产业升级!在松江建这三个厂子,也符合生产靠近市场的原则,从而反向促进生产工艺提高。
解决松江府现下最急迫的就业问题,除了以上的产业发展措施外,还要推出基建工程。基建才是迅速解决就业的不二法宝,松江府的基建搞什么?当然是建港口了,甚至都可以考虑在松江再建一个大型船厂。
不过在松江建船厂,有个大的制约因素!船木供应渠道有些问题!今年、由于和满清通了商,天津船厂终于是能放开手脚建船了。新建的登州船厂,现在用的木材也是从辽河口拉来的。不知道将木头拉到松江,可不可行?
明清原木贸易解决了大明的急切问题,对满清来说似乎也是受益无穷。卖了半年多的木头,满清换走了价值一百五十万两的商品,让多尔衮基本上摆脱了财政危机。
看着源源不断送到沉阳城的好东西,以及越开越大的官方商社。多尔衮开心的要死!最近这些天那帮喂不熟的货,总算是没再找他麻烦了。洪承畴果然是大才,你看看人家的出的这几个主意!通商、印钱、开官社,一下子让咱大清变成了富人,库房里堆得银子多的都快装不下了,而且还是只进不出,咱大清什么时候这么富过?
洪承畴是大才?范文程对此有不同意见。明明通商的事,自己是出力最多的!为何现在摄政王却更宠信洪老狗了?真是会干事的人,永远比不上会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