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研制所的人送来了用羊毛织的布,朱由检叫来刘大昌,让他看看这布是不是合用。
“大昌、这是宫中用羊毛织的布,你看一下,提提改进意见。”
刘大昌从小太监手中接过布,认真的打量了一番,并上手仔细的摸了一下,凑到鼻子上闻了闻。
“陛下、这毛布确实要比民间做的柔软,也没有异味,就是感觉有些粗疏和厚重。”
“大昌你说的没错,确实有些粗疏。主要是织布和纺纱用的是织棉布的机子,若是专门做织羊毛的机械,会比这好很多。至于厚重,这就没办法了,羊毛本来就要比棉花重,这种布只能当冬衣来穿了。”
“冬衣?毛布当冬衣、想来要比棉布合用很多。”
“好、既然看过了样货,哪朕就给你布置接下来的工作。首先得大量收羊毛,口内没有就从口外收。然后就是建个毛布厂,要赶在十月份织一批足够做两万套冬衣的毛布出来。今年冬天、新军的冬衣就用毛布。”
“陛下、从口外收毛布可能有些麻烦,朝廷关了互市榷场,口外的的东西进不来啊。即使开了榷场,口外的商人们也没收羊毛的成制,估计一时半会很难收上来多少羊毛。”
刘大昌说的好像有些道理,由于明清两国的战争,大明基本上将所有的榷场都关了,目的是对满清还有附属于他们的蒙古部落进行经济封锁。
按道理来说,大明作为物资和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国,对满清和蒙古这种落后地区的经济封锁效果应该挺好的。当年退到草原的蒙古人就被大明的经济封锁整的,现在连铁锅都造不出来了。可这法子对满清是不怎么灵,经济封锁和制裁展开了一二十年,满清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反倒是越来越强!
为啥以往行之有效的法子,这次不管用了哪?新生之后的朱由检也有过反思。首要原因是军事上节节失利!封锁这手段只能是军事手段的备份,没有强大的军力,搞经济封锁根本就不可能长久。人家买不上你的东西,不会过来抢啊?
同时满清据有的辽东汉民多,有一定的制造和生产基础也是原因之一。不像蒙古草原,手工业的基础太过薄弱,又没有定居文化,所以工业生产很容易被破坏。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以外,还有主观原因。大明边关的各个军头,不管是之前的毛文龙、袁崇焕,还是后来的祖大寿、吴三桂!他们都在做走私生意,将大量的物资倒卖给了满清,从中谋取暴利。军头们在卖国,商人们也不遑多让,著名的卖国贼晋商,靠着和满清做走私生意,据说赚了数千万两银子。
与满清做生意利润有那么大吗?朱由检一直没理解为何晋商们会成群结队的干卖国的勾当!做这种生意确实会比平常生意赚钱,可也不能让人趋之若鹜的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吧?再说满清除了有些抢劫所获的银子以外,也没拿的出手的可以当大宗贸易品的东西啊!毛皮、人参、东珠,数来数去他们的出产也就这几样东西,大明往过去卖的可是铁器、粮食、布绢、茶叶、瓷器等大宗商品。怎么算,这条贸易线满清都沾不了光。
满清的产品没有优势,他们还能让商人趋之若鹜的上杆子去做买卖,肯定是有什么特殊的法子!朱由检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晋商们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口外生意的核心原因。与满清做生意,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赚很大的钱!
不得不说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在经济政策上,满清就要比大明积极的多。为了鼓励商人们到辽东做生意,他给商人的优惠政策是可以先拿货,运到内地卖了之后赚了钱运着物资到沈阳再结算。
也就是说只要有运输能力,商人们是可以零成本的拿着满清的货赚钱。春天从满清手里进一批货,拿到口内卖了之后,再进些满清需要的日用品卖卖给他们。这样一来,商人们是来回的赚钱还不需要多少本钱。如此好的政策,能不让商人们上杆子去做才怪。
“大昌、这是宫中用羊毛织的布,你看一下,提提改进意见。”
刘大昌从小太监手中接过布,认真的打量了一番,并上手仔细的摸了一下,凑到鼻子上闻了闻。
“陛下、这毛布确实要比民间做的柔软,也没有异味,就是感觉有些粗疏和厚重。”
“大昌你说的没错,确实有些粗疏。主要是织布和纺纱用的是织棉布的机子,若是专门做织羊毛的机械,会比这好很多。至于厚重,这就没办法了,羊毛本来就要比棉花重,这种布只能当冬衣来穿了。”
“冬衣?毛布当冬衣、想来要比棉布合用很多。”
“好、既然看过了样货,哪朕就给你布置接下来的工作。首先得大量收羊毛,口内没有就从口外收。然后就是建个毛布厂,要赶在十月份织一批足够做两万套冬衣的毛布出来。今年冬天、新军的冬衣就用毛布。”
“陛下、从口外收毛布可能有些麻烦,朝廷关了互市榷场,口外的的东西进不来啊。即使开了榷场,口外的商人们也没收羊毛的成制,估计一时半会很难收上来多少羊毛。”
刘大昌说的好像有些道理,由于明清两国的战争,大明基本上将所有的榷场都关了,目的是对满清还有附属于他们的蒙古部落进行经济封锁。
按道理来说,大明作为物资和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国,对满清和蒙古这种落后地区的经济封锁效果应该挺好的。当年退到草原的蒙古人就被大明的经济封锁整的,现在连铁锅都造不出来了。可这法子对满清是不怎么灵,经济封锁和制裁展开了一二十年,满清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反倒是越来越强!
为啥以往行之有效的法子,这次不管用了哪?新生之后的朱由检也有过反思。首要原因是军事上节节失利!封锁这手段只能是军事手段的备份,没有强大的军力,搞经济封锁根本就不可能长久。人家买不上你的东西,不会过来抢啊?
同时满清据有的辽东汉民多,有一定的制造和生产基础也是原因之一。不像蒙古草原,手工业的基础太过薄弱,又没有定居文化,所以工业生产很容易被破坏。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以外,还有主观原因。大明边关的各个军头,不管是之前的毛文龙、袁崇焕,还是后来的祖大寿、吴三桂!他们都在做走私生意,将大量的物资倒卖给了满清,从中谋取暴利。军头们在卖国,商人们也不遑多让,著名的卖国贼晋商,靠着和满清做走私生意,据说赚了数千万两银子。
与满清做生意利润有那么大吗?朱由检一直没理解为何晋商们会成群结队的干卖国的勾当!做这种生意确实会比平常生意赚钱,可也不能让人趋之若鹜的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吧?再说满清除了有些抢劫所获的银子以外,也没拿的出手的可以当大宗贸易品的东西啊!毛皮、人参、东珠,数来数去他们的出产也就这几样东西,大明往过去卖的可是铁器、粮食、布绢、茶叶、瓷器等大宗商品。怎么算,这条贸易线满清都沾不了光。
满清的产品没有优势,他们还能让商人趋之若鹜的上杆子去做买卖,肯定是有什么特殊的法子!朱由检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晋商们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口外生意的核心原因。与满清做生意,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赚很大的钱!
不得不说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在经济政策上,满清就要比大明积极的多。为了鼓励商人们到辽东做生意,他给商人的优惠政策是可以先拿货,运到内地卖了之后赚了钱运着物资到沈阳再结算。
也就是说只要有运输能力,商人们是可以零成本的拿着满清的货赚钱。春天从满清手里进一批货,拿到口内卖了之后,再进些满清需要的日用品卖卖给他们。这样一来,商人们是来回的赚钱还不需要多少本钱。如此好的政策,能不让商人们上杆子去做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