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随着第四冰期的结束,四川盆地经过长期地质沉积和气候变迁,蜀湖大面积缩小,发源于龙泉山的沱江形成雏形,沱江河两岸是大面积的冲击平坝和小山丘,非常适合农耕和宜居。经过上万年的耕耘,川中丘陵沱江流域成为农牧渔经济的沃土,桑麻遍地、蹈黍饱满、牛羊满圈、渔舟唱晚,以龙泉山为中心的遂人氏,逐步移居到沱江河资阳段,在一处马蹄形的河边高地建立部落中心遂明国,沿沱江河坝子台地聚集村落,号令万方,称这座几公里长的山梁为昆仑山,他们自称伏羲女娲氏。

    9000年前后,地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千年不遇的大洪水袭击四川盆地,伴随地震、火山喷发,盆地出口巫峡壅江,盆地再次形成堰塞湖,蜀湖迅速抬升扩张,盆底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时,女娲受命带领部落精英,沿途招募各部族,向川东巫山进发,采用柴火烧烤岩石,冷水浇灭炸裂的办法,清除巫峡壅江碎石,然后再凿开打通川东平行岭,疏通长江。经过女娲氏几十代人上千年的努力,蜀得陆处。

    三皇五帝,是中华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历代至今很难解开的话题。三皇五帝,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编撰年代是前246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最早上表“古有天皇,有帝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这是三皇五帝的最早说法。

    三皇之说,后经不断演绎。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并称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三皇的主流认知和承认的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作者也认同这个提法,可见这些信息已经属于N级编码,可信度当由新的论据来提升。既然早期文字编码都不具备一致性,今天要去定性定时依然是盲目可笑的,所以看着一个大体时代符号更为明智。

    五帝原指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大部落首领,《周礼·天官》“祀五帝”,郑玄注释《礼记正义》是太微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五帝演变为神话传说中的五方上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西汉《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西汉《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秦朝《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北宋《资治通鉴外纪》)。主流观点确定,三皇五帝时代跨越良渚、大地湾、仰韶、龙山、三星堆等文化时期(前9684-前2015年)。

    疑古派一直把三皇五帝当做神话或传说。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神话出现的早期并非出自某些人的有意编造,它应该是人类认识和经历的真实再现。恩格斯认为,原始宗教是自发的,而自发的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

    从20世纪30年代起,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证实了上古记载与神话传说的真实可靠性。比如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人们不但确认了商朝的存在,同时也找到了夏代文化层,特别是四川“资阳人”、资阳鲤鱼桥、汉源麦坪、广汉三星堆等文化遗址的问世,再一次证明了三皇五帝神话记载是不容忽视的。

    关于夏朝以前的历史是本题论证的主要范围,各级专业机构或专家往往依靠考古挖掘资料来研究,但这些资料仅仅能得出一些基本的单个判断,并没有告诉这些事件的关联性价值,因此研究夏朝以前的华夏文明,决不能仅仅凭借实物考古,而是要更加利用原始的神话和传说,上古典籍,还有科学合理的推论。这里有大量已经消失的历史真相,尽管神话传说的构成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