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时代
燧人氏是人类最原始、最漫长的一段人类史,跨越了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全过程,时间长达30000年,这里面主要涉“资阳人”及蜀地文化故事,前面已经做了专章叙述,不再赘述。
伏羲女娲氏时代
伏羲女娲时代是燧人氏“资阳人”中期的大繁荣时期,大约在1.5万年前后就遍布九州及全球。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然而由于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对此的记载也极其匮乏,传说来源途径众多,如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在汉墓绘画中出现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我们了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人是神?源于北方南方?由于传说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追寻其宗教文化含义。
我们曾经说到,中国创世神话不是西方的上帝,是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从而产生的对人、自然、动植物等起源的解释,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初民只是用伏羲女娲创世神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身世源头和地域问题。《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我们论述过燧皇之时雷泽在川西。《古三坟》进一步指出“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我们也曾论述过雷泽边产瓠瓜、芋头的地方在广汉。而《汉书》却说“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孰是孰非读者去判断。百度百科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
这个创世神话,说明伏羲女娲时代已经有了绘画图腾,明确了执政范围,大体在壅梁地区,自然也包括天水。
女娲与伏羲据说是兄妹关系,主要功绩是造人、置婚姻和治水(补天)。《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最早记载女娲的《楚辞·天问》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些神话形象不难看出,伏羲女娲已经具备神帝和大巫师形象,还有龙蛇图腾形象。
在古代画像及远古典籍文字中,女娲与伏羲都是人头蛇身,相互缠绵,兄妹通婚,无所不能,主管万物,与《山海经》描绘的****的大巫师形象相同。对于先秦神话典籍中把人类文明归类叠加在一个或一组神人形象描绘的做法,其实是上古典籍记载及口头神话形象的再创造,即N级编码,其文化含量极其丰富。我个人的理解,首先是对祖先穿着打扮的外观描述,比如女娲人首蛇身,就是一位身材苗条婀娜多姿的女子,裹着贴身霞帔,在黄帝垂衣衫治天下后演变为着长曲的圣德女性形象;其次是对祖先神创世的感恩和祭奠膜拜演化的图腾,就是龙蛇图腾的雏形,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其三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集中展示,树立典范和激励作用;其四是对未来子孙生殖繁衍的祈祷和期待,如今天的民间的观音和送子娘娘。
这些产生于远古蜀地三皇神话形象,随着五帝时期的华夏再次大一统遍及华夏,其故事形象的N级编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演化为不同形象组合,这是一个母题的孪生神话,但人首蛇(龙)身形象始终没变。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伏羲戴冠执矩,女娲头挽发髻执规,人首龙身交尾,中间还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微山两城镇画像中间是西王母,两侧是伏羲女娲;江苏睢宁汉画像石二人躯体间有羊、马等,下方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河南唐河出土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女娲捧璧手执灵芝;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汉代石棺画像,其后挡右上部,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龙蛇也),其旁刻写女蛙(娲)。
回答世界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说服人的权威。女娲传说强调的是伟大而神圣的母性,拯救世界,创造万物;伏羲传说突出的是创造发明,表现人类在进步、发展中的阶段和痕迹。伏羲女娲传说经初民口耳传唱到文字记录,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在原始的基础上打上时代印记。对伏羲女娲的历代阐释来自于宗教意识,人们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综合幻想,从而成为被人利用的一种媒介、工具或图腾,这种利用超凡的人来维护社会中的各种秩序,让民众产生敬畏、膜拜、皈依,就是宗教意识,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
《山海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里的女娲就是妇联主任兼婚姻介绍所长,秋天带领一群妖艳的美女在四川希望的田野欢声笑语收割粮食的描述。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绎史》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氏族要发展繁衍,生育繁衍是关键,女娲做出了重大贡献。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狡虫死,颛民生。”这是对女娲治理大洪水功绩的描述。
女娲氏千年治水史书记载有五大功绩。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将川内几大江河的洪水通过黑水引向云贵高原峡谷南流入海,同时为冀州提供灌溉水源;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创发立柱测量水位法治理洪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就是教人们用石片层叠搭建屋顶;积芦灰以止**,就是教人们用生活木炭灰填平室内室外;将息壤成石灰,就是利用积薪烧石灰岩,冷水浇淋后得到的意外惊喜,发明创造了石灰水泥。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神话的主人是人不是神,他们没有天大的本事,看似神奇的远古神话,实际上就是生活积累本身的真实写照。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前提下,远古大神的生活半径不可能天马行空,他们的事迹是几代人几十代人集体智慧结晶,是一种概念化描述。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前面我们讲过瓠瓜花果意象与生育繁衍的关系,瓠河即湔江,可见伏羲女娲文化与轩辕黄帝系地域传承关系本属同源。女娲全能,功绩卓著,是远古女性的杰出代表,华胥氏顶级三八红旗手,是华夏民族当之无愧的旷世女神。后世对有如此贤能大德的女性,都可能称女娲,所以上古女娲远不只一人,甚至是一个存在千年的部落,包括大禹的妻子也叫女娲,她们都在治理洪水、创造华夏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四川百姓家乖巧伶俐的女孩还被长辈和邻里称为女娃。
伏羲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和大巫师。相传伏羲创造八卦、创造文字、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琴瑟、创作曲子、创建龙图腾等。《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陆游对伏羲开天评价“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
燧人氏是人类最原始、最漫长的一段人类史,跨越了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全过程,时间长达30000年,这里面主要涉“资阳人”及蜀地文化故事,前面已经做了专章叙述,不再赘述。
伏羲女娲氏时代
伏羲女娲时代是燧人氏“资阳人”中期的大繁荣时期,大约在1.5万年前后就遍布九州及全球。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然而由于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对此的记载也极其匮乏,传说来源途径众多,如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在汉墓绘画中出现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我们了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人是神?源于北方南方?由于传说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追寻其宗教文化含义。
我们曾经说到,中国创世神话不是西方的上帝,是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从而产生的对人、自然、动植物等起源的解释,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初民只是用伏羲女娲创世神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身世源头和地域问题。《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我们论述过燧皇之时雷泽在川西。《古三坟》进一步指出“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我们也曾论述过雷泽边产瓠瓜、芋头的地方在广汉。而《汉书》却说“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孰是孰非读者去判断。百度百科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
这个创世神话,说明伏羲女娲时代已经有了绘画图腾,明确了执政范围,大体在壅梁地区,自然也包括天水。
女娲与伏羲据说是兄妹关系,主要功绩是造人、置婚姻和治水(补天)。《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最早记载女娲的《楚辞·天问》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些神话形象不难看出,伏羲女娲已经具备神帝和大巫师形象,还有龙蛇图腾形象。
在古代画像及远古典籍文字中,女娲与伏羲都是人头蛇身,相互缠绵,兄妹通婚,无所不能,主管万物,与《山海经》描绘的****的大巫师形象相同。对于先秦神话典籍中把人类文明归类叠加在一个或一组神人形象描绘的做法,其实是上古典籍记载及口头神话形象的再创造,即N级编码,其文化含量极其丰富。我个人的理解,首先是对祖先穿着打扮的外观描述,比如女娲人首蛇身,就是一位身材苗条婀娜多姿的女子,裹着贴身霞帔,在黄帝垂衣衫治天下后演变为着长曲的圣德女性形象;其次是对祖先神创世的感恩和祭奠膜拜演化的图腾,就是龙蛇图腾的雏形,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其三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集中展示,树立典范和激励作用;其四是对未来子孙生殖繁衍的祈祷和期待,如今天的民间的观音和送子娘娘。
这些产生于远古蜀地三皇神话形象,随着五帝时期的华夏再次大一统遍及华夏,其故事形象的N级编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演化为不同形象组合,这是一个母题的孪生神话,但人首蛇(龙)身形象始终没变。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伏羲戴冠执矩,女娲头挽发髻执规,人首龙身交尾,中间还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微山两城镇画像中间是西王母,两侧是伏羲女娲;江苏睢宁汉画像石二人躯体间有羊、马等,下方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河南唐河出土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女娲捧璧手执灵芝;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汉代石棺画像,其后挡右上部,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龙蛇也),其旁刻写女蛙(娲)。
回答世界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说服人的权威。女娲传说强调的是伟大而神圣的母性,拯救世界,创造万物;伏羲传说突出的是创造发明,表现人类在进步、发展中的阶段和痕迹。伏羲女娲传说经初民口耳传唱到文字记录,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在原始的基础上打上时代印记。对伏羲女娲的历代阐释来自于宗教意识,人们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综合幻想,从而成为被人利用的一种媒介、工具或图腾,这种利用超凡的人来维护社会中的各种秩序,让民众产生敬畏、膜拜、皈依,就是宗教意识,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
《山海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里的女娲就是妇联主任兼婚姻介绍所长,秋天带领一群妖艳的美女在四川希望的田野欢声笑语收割粮食的描述。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绎史》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氏族要发展繁衍,生育繁衍是关键,女娲做出了重大贡献。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狡虫死,颛民生。”这是对女娲治理大洪水功绩的描述。
女娲氏千年治水史书记载有五大功绩。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将川内几大江河的洪水通过黑水引向云贵高原峡谷南流入海,同时为冀州提供灌溉水源;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创发立柱测量水位法治理洪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就是教人们用石片层叠搭建屋顶;积芦灰以止**,就是教人们用生活木炭灰填平室内室外;将息壤成石灰,就是利用积薪烧石灰岩,冷水浇淋后得到的意外惊喜,发明创造了石灰水泥。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神话的主人是人不是神,他们没有天大的本事,看似神奇的远古神话,实际上就是生活积累本身的真实写照。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前提下,远古大神的生活半径不可能天马行空,他们的事迹是几代人几十代人集体智慧结晶,是一种概念化描述。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前面我们讲过瓠瓜花果意象与生育繁衍的关系,瓠河即湔江,可见伏羲女娲文化与轩辕黄帝系地域传承关系本属同源。女娲全能,功绩卓著,是远古女性的杰出代表,华胥氏顶级三八红旗手,是华夏民族当之无愧的旷世女神。后世对有如此贤能大德的女性,都可能称女娲,所以上古女娲远不只一人,甚至是一个存在千年的部落,包括大禹的妻子也叫女娲,她们都在治理洪水、创造华夏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四川百姓家乖巧伶俐的女孩还被长辈和邻里称为女娃。
伏羲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和大巫师。相传伏羲创造八卦、创造文字、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琴瑟、创作曲子、创建龙图腾等。《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陆游对伏羲开天评价“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