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联系到女娲、大禹时代的二三次治水,可见几多欢喜几多愁,生死存亡矛盾是突出的,决策是艰难的,后果是严重的。要治理一地洪水,必定要有部分地区做出被淹没的牺牲,今天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依然采取这样的方式。想要长江中上游尽快摆脱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必然有灭顶的风险。如果不是因为女娲、大禹拓宽了三峡,那就是气候变化了的原因。然而实事的真相可能是,治水成就了女娲、大禹的万世功名,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再次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基业,同时也造成许多辉煌文明的堙灭。比如太湖流域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在四千多年前一夜神秘消失。据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结论,整个太湖底部,是黄土层硬底,湖水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未发现海相化石及沉积物,相反却发现大量文化遗存。湖底至今尚保存着自西向东的完好河道。很明显太湖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相同,是因洪水泛滥而成湖的,看来这几次抗洪排涝正是良渚文化等消失的直接原因。
沱江流域资阳城周边同四川盆底地貌大致相似,属于浅丘陵地区,东岳山、字库山、书台山等,海拔大约在400多米,只高出沱江河面几十米,这些山上的地表岩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别由紫色土、黄土、鹅卵石夹杂黄土、平整的遂宁质褐色页岩和坚硬的岩石组成,地表岩层含盖大量的鹅卵石、黄土,以及螺丝、贝壳等水生带壳动物化石,局部地表突兀坚硬岩石层和飞来石,这种结构在整个四川盆地十分常见,这正是四川盆地历经四周大面积冰盖移动,从而走过海盆、湖盆到陆盆历程的最好见证,也是“资阳人”多次历经大洪水磨难的见证。
金堂峡,相传为大禹开辟,一说鳖灵开凿。
《吴越春秋》《巫山县志》则记载是大禹开凿长江三峡。
《吕氏春秋》记载:女娲后裔涂山氏派婢女迎接大禹治水归来,讴歌大禹功绩即南音。周公、召公派人在资这里采风,做出了《周南》《召南》,《周南》写到的区域是汉江、汝江,《召南》写到的区域是江、沱,这里是历代先辈治水后的人间乐园。
《诗经》风雅颂。风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黄河流域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含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为什么周代诗歌总集《诗经》不提巴蜀、荆楚之风(民歌)?其实,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南方的蜀国开明氏、楚国都先后复兴,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楚文化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加之中原崛起的商周早已忘本,历来把先祖原乡的南方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矛盾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蜀、楚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更有可能蜀、楚一度脱离了周朝的管辖范围。
然而,中原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国,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或许是文人原乡意识的复苏,才把《周南》《召南》冠于《诗经》首位,成为华夏北方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又回避了“蜀风、楚风”的称谓。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诗经.国风.周南》从《关雎》起总共十一篇,《诗经.国风.召南》总共十四篇。我们现在重读“二南”,才真切感觉到她具有浓郁的蜀川江河流域的原乡味道。相传《诗经》为孔子修订,想必大的结构应该保持了原样。
所以,《华阳国志.蜀志》才有理由感叹:(蜀)《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和》之咏,侔乎二《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沱江流域资阳城周边同四川盆底地貌大致相似,属于浅丘陵地区,东岳山、字库山、书台山等,海拔大约在400多米,只高出沱江河面几十米,这些山上的地表岩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别由紫色土、黄土、鹅卵石夹杂黄土、平整的遂宁质褐色页岩和坚硬的岩石组成,地表岩层含盖大量的鹅卵石、黄土,以及螺丝、贝壳等水生带壳动物化石,局部地表突兀坚硬岩石层和飞来石,这种结构在整个四川盆地十分常见,这正是四川盆地历经四周大面积冰盖移动,从而走过海盆、湖盆到陆盆历程的最好见证,也是“资阳人”多次历经大洪水磨难的见证。
金堂峡,相传为大禹开辟,一说鳖灵开凿。
《吴越春秋》《巫山县志》则记载是大禹开凿长江三峡。
《吕氏春秋》记载:女娲后裔涂山氏派婢女迎接大禹治水归来,讴歌大禹功绩即南音。周公、召公派人在资这里采风,做出了《周南》《召南》,《周南》写到的区域是汉江、汝江,《召南》写到的区域是江、沱,这里是历代先辈治水后的人间乐园。
《诗经》风雅颂。风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黄河流域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含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为什么周代诗歌总集《诗经》不提巴蜀、荆楚之风(民歌)?其实,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南方的蜀国开明氏、楚国都先后复兴,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楚文化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加之中原崛起的商周早已忘本,历来把先祖原乡的南方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矛盾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蜀、楚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更有可能蜀、楚一度脱离了周朝的管辖范围。
然而,中原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国,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或许是文人原乡意识的复苏,才把《周南》《召南》冠于《诗经》首位,成为华夏北方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又回避了“蜀风、楚风”的称谓。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诗经.国风.周南》从《关雎》起总共十一篇,《诗经.国风.召南》总共十四篇。我们现在重读“二南”,才真切感觉到她具有浓郁的蜀川江河流域的原乡味道。相传《诗经》为孔子修订,想必大的结构应该保持了原样。
所以,《华阳国志.蜀志》才有理由感叹:(蜀)《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和》之咏,侔乎二《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