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古蜀福地,去追问她历时久远的前世今生。独树一帜、高度发达、横空出世却又戛然而止,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化犹如天外来客,自发现起就充满神秘色彩,一经面世即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第九大奇迹,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非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世界臆想伪造古文明同日而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曾经感慨谜一般的古蜀文明。杨雄《蜀王本纪》也曾载“蜀之先王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卑)、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古人们对古蜀历史的理解,不全面客观完全可以理解。两位古代名人除了在时空判断惊人一致外,对于古蜀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我们一样,那是相当的陌生、疑惑、茫然。难道不是?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常璩当时就给予了反驳: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彭祖本生于蜀,为殷大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至于汉兴,反无书学乎?《汉书》曰,(蜀)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若然,翁以前齐鲁当无文学哉?
由于历史久远,古蜀文明从何而来?去了哪里?史迹可否寻觅?我们对浩渺历史典籍传说的索隐钩沉,结合考古遗迹遗物的二重证据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历史谜题,却是我们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
姚大力、钱文忠等著《五万年中国简史》中,简单地回顾了中国形成与发育的时空节奏变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四五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000年,这是一个漫长的“从南到北”的历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13世纪初,大约有3000年时间,也就是从夏、商、西周时代到宋金对峙的晚期,是中国“从北到南”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三个阶段,即“从东往西”的阶段,也就是1200年之后,中国决定性地超越汉文明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从而转化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的阶段。
本文所论述阶段,正是从南到北的第一阶段,即40000年前的“资阳人”到4000年前的大禹时代。20世纪50年代“资阳人”的发现,鲤鱼桥、汉源富林、简阳龙垭文化的发现,80年代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90年代以新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四川史前城址群的发现,2000年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群的发现,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等,伴随四川盆地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次次偶然而又必然的考古发现,将“资阳人”及三皇五帝为脉络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蜀文明史从起源走向繁荣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蜀之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在《山海经》等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名为烛龙或烛阴的大神,他与蚕丛都是古蜀人原始宗教中的尊神。烛龙是开辟神话中的天神,实际上就是昆仑山即岷山山神,蚕丛是祖先崇拜中的祖宗神,他们都是以纵目而闻名,古蜀族名又是以目大而著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纵目、凸目、大目等各类铜像饰及昆仑三山纹饰。这里发现的古城墙,兼有堤防、防御、营建宫室与祭祀神坛等多重功能,他们信奉以天神、祖灵、神树为中心的泛萨满教,以青铜尊、罍和玉石璋、璧、琮为祭器,有****的君主或大祭司青铜雕像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山海经》描述的古蜀族由蒙昧状态走向文明高峰的实物见证,古蜀文明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完整链条,一串不可替代的璀璨绚烂的珍珠。
经过几代考古人苦苦寻觅,在成都平原周边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及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文化和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三星堆文明的源头提供了诸多的蛛丝马迹和足够的证据。半个多世纪过去,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突然消亡?三星堆居民的族属为何?古蜀先王的历史如何由神话传说变为信史?太多的谜底需要揭示,其间的路似乎还十分漫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曾经感慨谜一般的古蜀文明。杨雄《蜀王本纪》也曾载“蜀之先王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卑)、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古人们对古蜀历史的理解,不全面客观完全可以理解。两位古代名人除了在时空判断惊人一致外,对于古蜀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我们一样,那是相当的陌生、疑惑、茫然。难道不是?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常璩当时就给予了反驳: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彭祖本生于蜀,为殷大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至于汉兴,反无书学乎?《汉书》曰,(蜀)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若然,翁以前齐鲁当无文学哉?
由于历史久远,古蜀文明从何而来?去了哪里?史迹可否寻觅?我们对浩渺历史典籍传说的索隐钩沉,结合考古遗迹遗物的二重证据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历史谜题,却是我们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
姚大力、钱文忠等著《五万年中国简史》中,简单地回顾了中国形成与发育的时空节奏变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四五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000年,这是一个漫长的“从南到北”的历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13世纪初,大约有3000年时间,也就是从夏、商、西周时代到宋金对峙的晚期,是中国“从北到南”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三个阶段,即“从东往西”的阶段,也就是1200年之后,中国决定性地超越汉文明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从而转化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的阶段。
本文所论述阶段,正是从南到北的第一阶段,即40000年前的“资阳人”到4000年前的大禹时代。20世纪50年代“资阳人”的发现,鲤鱼桥、汉源富林、简阳龙垭文化的发现,80年代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90年代以新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四川史前城址群的发现,2000年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群的发现,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等,伴随四川盆地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次次偶然而又必然的考古发现,将“资阳人”及三皇五帝为脉络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蜀文明史从起源走向繁荣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蜀之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在《山海经》等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名为烛龙或烛阴的大神,他与蚕丛都是古蜀人原始宗教中的尊神。烛龙是开辟神话中的天神,实际上就是昆仑山即岷山山神,蚕丛是祖先崇拜中的祖宗神,他们都是以纵目而闻名,古蜀族名又是以目大而著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纵目、凸目、大目等各类铜像饰及昆仑三山纹饰。这里发现的古城墙,兼有堤防、防御、营建宫室与祭祀神坛等多重功能,他们信奉以天神、祖灵、神树为中心的泛萨满教,以青铜尊、罍和玉石璋、璧、琮为祭器,有****的君主或大祭司青铜雕像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山海经》描述的古蜀族由蒙昧状态走向文明高峰的实物见证,古蜀文明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完整链条,一串不可替代的璀璨绚烂的珍珠。
经过几代考古人苦苦寻觅,在成都平原周边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及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文化和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三星堆文明的源头提供了诸多的蛛丝马迹和足够的证据。半个多世纪过去,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突然消亡?三星堆居民的族属为何?古蜀先王的历史如何由神话传说变为信史?太多的谜底需要揭示,其间的路似乎还十分漫长。